郭东光荣获拾遗传承“传统赏石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
近期,郭东光凭借其在传统赏石艺术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厚造诣,荣获拾遗传承“传统赏石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”称号。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郭东光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,更是对其多年来致力于传统赏石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充分肯定。
郭东光于1972年出生在北京市密云区太阳自治乡,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赋予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。自幼生长在群山环绕、溪流潺潺的环境中,郭东光对石头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。儿时,他常常漫步于山间河畔,捡拾形态各异的石头,仔细端详它们的纹理、形状,在心中勾勒出一幅幅奇妙的画面。这些童年与石头相伴的时光,悄然在他心中埋下了热爱赏石艺术的种子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郭东光对赏石艺术的热爱愈发浓厚。他不满足于单纯地欣赏石头的自然之美,开始深入研究传统赏石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艺术内涵。通过阅读大量古籍文献,他了解到中国传统赏石文化源远流长,早在先秦时期,石头就已被赋予了文化意义。从“女娲补天”的神话传说,到文人墨客以石抒情、以石言志,石头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独特的地位。而唐代的米芾,更是以其对石头的痴迷,开创了“瘦、皱、漏、透”的赏石标准,为后世赏石艺术奠定了基础。郭东光被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,立志要将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。
1997年,对于郭东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,他加入了北京观赏石协会。在协会中,他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赏石爱好者和业内专家,有了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。在这里,他不断汲取新知识,拓宽视野,提升自己的赏石水平。他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各类展览、研讨会和交流活动,与同行们分享自己的收藏心得和见解,同时也虚心学习他人的经验。在一次次的交流与碰撞中,郭东光对传统赏石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他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。
加入协会后的郭东光,在赏石收藏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。他走遍了北京周边的山山水水,甚至远赴全国各地,寻找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观赏石。每一块石头的发现,都伴随着他的艰辛与喜悦。有时,为了寻找一块心仪的石头,他需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数小时,甚至在荒郊野外露营。但当他发现那块符合自己审美标准的石头时,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。多年来,郭东光的收藏不断丰富,他的藏品涵盖了多种传统名石,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独特的故事和艺术魅力。
郭东光深知,传统赏石艺术要想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,离不开大众的了解和喜爱。为此,他在密云区举办了多次个人赏石展览,向当地居民和游客展示传统赏石艺术的魅力。在展览中,他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精美藏品,还通过现场讲解、互动交流等方式,向观众介绍传统赏石文化的历史、鉴赏方法和艺术价值。许多参观者在欣赏完展览后,对传统赏石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纷纷表示希望深入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。
在传承传统赏石艺术的过程中,郭东光也不断探索创新。他认识到,传统赏石艺术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,就必须与时俱进,与现代艺术和生活方式相结合。
现在获此殊荣,对郭东光来说既是荣誉,更是责任。他表示:“能够获得这个称号,我感到非常荣幸,这是对我多年来在传统赏石艺术领域工作的肯定。但我深知,传承传统赏石艺术的道路还很长,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,继续努力,不断探索创新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赏石艺术,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。”
在未来的日子里,郭东光计划进一步扩大传统赏石艺术的传播范围,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传统赏石艺术的魅力。此外,他还打算培养一批年轻的赏石爱好者,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他们,为传统赏石艺术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。
在郭东光的影响和带动下,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传统赏石艺术的传承中来,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